搜索

教宗公開接見:當心那種侵蝕心靈、看不到希望的悲傷

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,對使人心灰喪志的“心靈的病態”進行了省思,指出這種病態是“陰險的魔鬼”,必須要戰勝,常想耶穌給我們帶來的復活的喜樂。

(梵蒂岡新聞網)悲傷是“一種情緒低落,一種持續苦惱的狀態,使人無法快樂”,這是教宗方濟各2月7日要理講授的內容。教宗當天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,繼續講解關於“惡習與德行”的主題。

在教宗開始講解之前,全場信友聆聽了《聖詠》中的一段詩文:“我的心情終日愁悵,要到何時?我今信賴祢的愛憐;我心歡愉祢的救援;我要向我恩主歌讚。”(詠十三2-3,6)

友好的悲傷與不良的悲傷

教宗首先指出,需要立即區分兩種不同的悲傷:一種屬於基督徒皈依行程的一部分,天主的恩寵使憂苦化為喜樂;另一種則是“進入心靈,使人陷入灰心喪志的狀況”。教宗表示,這種悲傷必須要戰勝。

“因此,有一種友好的悲傷,它將我們引向救恩。讓我們想想比喻中的蕩子:當他觸及自己墮落的最深處時,感到無比辛酸,這促使他幡然醒悟,決定回到自己父親的家中。為自己的罪過而嗚咽是一份恩寵,記住自己的恩寵和墮落的狀態,哀傷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天主期待我們的純潔。”

悲傷在我們的心中發酵

第二種悲傷卻是“心靈上的病態”。教宗解釋,它與一種失落的經驗有關,一種渴望、一個夢想,以及一種期待的消失,便在心中產生了這種悲傷。教宗引述厄瑪烏門徒的經歷,他們“失望”地向耶路撒冷走去。

“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人的心就像跌入了懸崖,他所感到的是灰心喪氣、精神脆弱、抑鬱及焦慮。我們都經歷過讓我們感到悲傷的考驗,因為生活讓我們懷有夢想,但這些夢想隨即破滅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些人在經歷了一段心煩意亂的時間後,會寄予希望;但有些人卻沉湎於憂傷中,任其在心中發酵。”

當心那能陷入自私自利的悲傷

教宗稱這第二種悲傷為“享受不快樂”。他舉了幾個例子,如“沒完沒了的哀傷”、“怨恨的苦味”讓人持續不斷地活在復仇或受害者的情緒中。教宗說,這些不是健康的生活,更不是基督徒的生活。教宗告誡,悲傷原本是一種正常的情緒,卻變成一種懷有惡意的事。“這種悲傷是陰險的惡魔”。

教宗最後表示:“我們必須當心這種悲傷,常想耶穌給我們帶來的復活的喜樂。可是當我悲傷時,我該怎麼辦呢?你要停下來看看:這是一種良性的悲傷嗎?還是一種非良性的悲傷?然後根據悲傷的性質做出反應。請不要忘記,悲傷有可能是一件非常可憎的事,能使我們陷入悲觀主義,以及難以治癒的自私自利。”

鏈接網址:www.vaticannews.cn

2024 February 07, 13:40

最新的接見活動

閱讀全部 >